擺脫武俠小說天馬行空 喬靖夫習武寫出真功夫
發布時間: 2016/07/18 16:14
最後更新: 2016/07/21 14:18
香港書展於7月20日已揭幕,今年首設「年度主題」,焦點落在武俠文學,活躍於本地武俠小說界多年的喬靖夫是其中一個重點參展作家。今次特邀香港文學評論學會策劃,並由馬世豪點評,細說喬靖夫別樹一格的武道文字。
1997 回歸那年,喬靖夫用了長逹 10 年時間以單行本一集一集出版的小說《殺禪》終於煞科,風格明顯有别於梁羽生和金庸等新派武俠小說傳統。武術描寫非常真實和仔細,予人「驚為天人」的感覺。其後在 2008 年出版的長篇武俠小說《武道狂之詩》,正式奠定他的武俠小說新風格。
仔細閱讀這兩部小說,我們不難發現構成這種風格,除了擅長以詳細和具體刻劃武打情節吸引很多讀者外,還源於極強的電影感:一場場突出的打鬥「戲」,滿足一眾武俠小說迷的想像。
小說和電影的傳意媒介不同,前者運用文字,後者利用影像。本來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,但喬靖夫的武俠小說文字樸實精準,再配合豐富的動作設計,力求呈現每項打鬥和招式,構成極強的影像效果,武俠小說的電影感由此而生。
《殺禪》和《武道狂之詩》裏創造了很多「武癡」、「武狂」,他們極力追求高超的武術,一旦打鬥起來,各項武功馬上發揮得淋漓盡致。《殺禪》的「關中大會戰」和「十年黑道戰爭」等場面,《武道狂之詩》的武當掌門姚蓮舟單挑華山派等戰役,非常詳盡的描寫種種打鬥的畫面,務求以文字立體呈現影像化的武打場面。
相較城中不少流行文學作家,喬靖夫的文字功力顯然更勝一籌。他本身是繙譯系畢業生,又有新聞工作的經驗,並曾是粵語流行金曲的填詞人,語言的敏感度相當高。此外,他的打鬥描寫並非天馬行空,反而一字一句皆可對應現實中的「真」功夫,令人看得非常「肉緊」。在閱讀過程中,讀者腦海中同時能將書內的功夫一一演示。
猶勝技擊小說
事實上,喬靖夫重視武俠小說裏武術的真實性。對於習慣新派武俠小說的奇幻式武術描寫的讀者而言,期待視野便有所不同,新鮮感由此而生。但假如追尋武俠小說的發展歷史,他這種重視武術真實性的風格,其實是承繼和轉化技擊小說的傳統。
香港樹仁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副教授黃仲鳴曾指出,「技擊小說」標榜「真功夫」,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出現,五六十年代時非常流行。敍寫的是後來拍成電影的黃飛鴻、洪熙官、方世玉等人物事迹。
這些小說的作家皆是習武之人,因此書中甚少幻想或神怪內容,情節亦較簡單,只寫硬橋硬馬的真功夫,並多以「廣府話行文」,因此亦稱為「粵廣派技擊小說」,較重要的作者有鄧羽公、「念佛山人」和「我是山人」等。
為武鬥派添活力
喬靖夫長年鑽研武學,熟識「我是山人」的作品。他曾在〈一夫當關:我是山人的南派武俠〉一文中,評論其作品「故事簡單,正邪分明,主要賣點還是在技擊描寫上,打鬥招式許多取材自真實的嶺南拳術,硬橋硬馬過招,練武者特別看得過癮。」他的武俠小說也標榜「真功夫」可能受此影響。喬靖夫自言「要寫出武鬥派味道」,索性以「武鬥派」的名稱發展,為日漸老化的武俠小說提供新的活力。
此外,他從過往創作的幻想小說《幻國之刃》、《吸血鬼獵人日誌》的經驗中,掌握吸引讀者眼球的方法,極富電影畫面的描寫技巧,正好顯示他改良過去「技擊小說」過於技術性所帶來的枯燥感。其實配合他的歌詞創作及網絡書寫,讀者不難從他的武俠小說讀出喬靖夫這個人,這是與傳統新派武俠小說作家另一個不同之處,也是令他成為近 10 年影響我們最深的武俠小說作家的原因之一。
書展講座
「武俠傳說的重構與再述」
日期:7 月 24 日
時間:5:30pm-7pm
講者:喬靖夫
報名留座(按此)
撰文 : 馬世豪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成員
欄名 : 書香陣